自贵阳向东不远来到龙里,就已经进入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。到了马场坪,北转进入福泉、瓮安。这里是汉族聚集地,先民大多是从四川迁移过来,乡居民俗与内地一脉相承。
这一路穿山越岭,景致倒也特别。只见平地在群山中被分隔成一小块一小块的,仅有的平地还不时冒出大小不一的孤石,可用来耕种的田地就显得特别稀少,民居也大多在狭窄的山壑中依山而建。也有一些比较开阔的地方,就是山脉间的河漫滩,房屋尽量避开耕地,倚地势高低错落,。
这是个多山的地区,正所谓“地无三寸平”,素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说。也可能正是这个原因,因地制宜,造成村子的规模很小,也很分散,房屋不考虑朝向,村中更没有一条笔直的街道。山中有田有土有树有屋,褐木青瓦,小桥流水,没有了那种华丽和躁动,朴实而不张扬。远远看去,山、水、树、田土、民居错落有致,自然和谐,让你感受到了“天人合一”的境地。
村子里的建筑基本是同一种格局。一栋正房和一、两座厢房围成一个院落,但并没有围墙。甚至是几家合用一个院落,可能还有一条小路从院子横穿过去,因而这名义上的院落,只能算上是个半开放的个人空间。一有红白喜事,小院就挤满了乡民,变得热闹起来。
厢房一般不住人,放些柴草,或作为畜禽舍。正房一般为四开间,除了端部的厨房,中间一间是堂屋,两侧的两间是卧室。堂屋平时放着农具,也放些杂粮,顶棚上通风最好,也会放着刚收回来的带着湿气的粮食。堂屋的墙壁挂着匾,或者贴着红纸条幅,上书三皇五帝、孔孟君师、药王川主直至列祖列宗,当然不能落下玉皇大帝、观音大士等各路神仙。一到年节,或是婚丧嫁娶,堂屋里就会烛火通明,香烟缭绕。
房屋的结构也很有特点,不是南方山区典型的穿斗结构或是吊脚楼,也少见砌石墙铺石板顶的石屋。民居大都是单层的木结构房屋,圆石铺地顶起木柱,架起木龙骨拼上木板墙,屋顶则是木屋架木檩木望板盖灰瓦。老房子的窗花都是精致的木雕,讲究的甚至连墙板都雕上各种图案,造型和谐生动、古朴优美。
木屋经不住腐朽,住着也不够舒适,连它们主人的后代也不想要了。拆了老房盖起青砖青瓦的平房,更多的是二、三层楼房,平屋顶的现代洋楼也越来越普及。可以想象,在不久的将来,木屋会像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一样越来越少,随之而去的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建筑艺术,那种特有的时代氛围和文化气息也都将一同一去不复返。
是高兴还是悲哀?我无法形容此时的心境。远眺山寨,民居因地形而展现出的不同层次和轮廓,郁郁葱葱的古树翠竹掩映着正侧交错、疎密相间的坡屋面;其间穿插有曲折的小路、高低的坡坎、天然的石阶……彼此衬托、相互映辉,构成了一幅颇有生机和浓郁乡土气息的自然景观。我只希望能够解决好创新与继承的矛盾,愿眼前这幅生动的画面,不会成为一个记忆,成为后人一个久远的回忆!
评论